0371-67119998 导航
晟海资讯
主页 > 法制建设

晟海律所|每日案例分析推送

作者:晟海律所 时间:2025-08-14 10:14:52

“他经常领着我吃饭”

“他对我好”

“他还说到银行贷款不用还钱”

当精神病人成为贷款诈骗的犯罪工具

且看法律如何让诈骗者无处遁形


基本案情

王某东为骗取银行贷款,以合伙“做生意”为由,接近精神病人成某,通过小恩小惠逐步培养“感情”,很快便取得成某“信任”。王某东带领成某先后到多家银行办理贷款均未成功,便找到朋友王某伟帮忙。王某伟自知能力有限,又联系贷款中介杨某帮忙。三人在明知成某为精神病人,不符合贷款条件的情况下,由王某伟找到急需用钱的高某充当贷款担保人,约定20万元贷款中10万元归高某使用,王某东负责制作虚假银行流水,杨某负责制作虚假房屋合同,并买通某银行客户经理任某(另案处理)违规办理贷款。最终,三人通过虚构成某购房事实,成功骗取银行贷款20万元。贷款发放后,高某按约定获得10万元用于养殖螃蟹,剩余款项由王某东、王某伟、杨某三人分赃挥霍。案发后,各被告人已退赔被害单位经济损失。



法院审理

法院审理认为,被告人王某东、王某伟、杨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,虚构事实,利用不具有还款能力的精神病人成某作为贷款人骗取贷款,数额较大,其行为均已构成贷款诈骗罪。鉴于三人认罪态度较好,主动退赔被害单位某银行经济损失,自愿认罪认罚,依法从轻处罚,同时考虑杨某有犯罪前科,酌情从重处罚。根据各被告人犯罪的事实、犯罪的性质、情节,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,依法判决:被告人杨某犯贷款诈骗罪,判处有期徒刑十个月,并处罚金人民币二万元;被告人王某伟犯贷款诈骗罪,判处有期徒刑九个月,并处罚金人民币二万元;被告人王某东犯贷款诈骗罪,判处有期徒刑九个月,并处罚金人民币二万元。


法官说法

对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或无民事行为能力人,只能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智力、精神健康状况相当的民事法律行为。签订贷款合同涉及复杂民事权利义务关系,远超成某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范围,显然不属于其能够独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。王某东、王某伟、杨某出于非法占有银行贷款的目的,哄骗、利用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成某,将其作为“工具人”与银行签订贷款合同,通过制作虚假文件,收买银行工作人员违规审批骗取贷款,不仅侵犯了银行对贷款的所有权,还严重扰乱了国家金融管理制度,依法构成贷款诈骗罪。


提 醒:社会公众在日常生活中,不要将自己的身份证、银行卡、手机卡出借、出租、出售给他人,不要轻易为他人担保,不要听信各类贷款中介“话术”,如需办理贷款,应向有贷款资质的正规金融机构申请,提供真实的贷款资质证明。








案例摘自:豫法阳光,仅供普法参考